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习近平职业教育观:内容、理念与实践进路

    李兴洲;龙语兮;邵建华;

    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系统回答了为何、是何及如何“办好职业教育”的问题,以“基础工程”“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价值功能,“德育为先”“服务导向”的办学方向,“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培养目标,“类型发展”“三协三融”的体系道路,“文化熏染”“格局开放”的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先进性、人本性、生产性、科学性、实践性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职业教育观,需要从面向人人、成就人人、适合人人、发展人人、吸引人人出发,坚定党的领导以找准职业教育方向,坚守育人规格以确保职业教育成效,推动职普协调以扩大职业教育选择,深化产教融合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改善社会环境以提升职业教育声誉。

    2024年01期 v.40;No.177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重教文化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进士与科学家、企业家空间分布考察

    马忠新;伍凤兰;

    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地的重教文化差异是人才培养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历史上的明清进士和当今科学家、企业家的空间分布考察,实证检验了重教文化传承对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机制,以及制度所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各地的科举进士密度对人均科学家数量和人均企业家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历史传承下来的重教文化对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了长期持续的影响,恢复高考、高考扩招等制度冲击所带来的公平竞争环境和教育机会可及性,激发了个体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阶层的积极性,激活了地区的重教文化,显著影响了个人受教育水平和地区人才培养。

    2024年01期 v.40;No.177 10-1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 集群发展政策可否缓解城郊“农村”学校现实之困?

    张建;

    作为城-郊学校集群发展政策的重要对象,城郊“农村”学校何以感知、识别集群发展的关系潜能与可能风险,并以此进行新身份建构的策略性行动,直接决定着城区与郊区教育融合发展程度、水平及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个案研究发现,城-郊学校集群互动中城郊“农村”学校呈现出三类角色行动方式:跟跑者的优质资源双循环汲取,以缩小与他者差距;能动者的社会关系建构,着力自我发展提档进阶;自适者的张力平衡与压力回避,以求在既定轨道自我超越。不同于被动同一和自我依附的学校教育现代化,城-郊学校集群发展中的城郊“农村”学校角色行动显示出一种具有主体性、位置性、策略性、差异性的城乡教育共同体知识再生产的本质追求,城郊“农村”学校也走向了“和而不同”、互利共生的多样分化,描摹出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图景。当然,这一目标达成需要加速集群骨干教师双向流动,选派兼具城区、郊区学校工作经历的校长和适时吸纳教师教育研究的高校学者与教研专家参与集群互动活动。

    2024年01期 v.40;No.177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如何防治城市小学流动儿童的校园欺凌?——基于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李佳哲;生沁霖;姚继军;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倾向,精准防治城市小学流动儿童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泛精确匹配模型等讨论了城市小学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相较于本地儿童,城市小学流动儿童更容易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生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较于本地儿童,师生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由此,建议城市小学教师尤其班主任要更加关注流动儿童,与其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流动儿童家长也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减少流动儿童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尤其言语和关系欺凌的风险。

    2024年01期 v.40;No.177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双减”政策及效果评估

  • “双减”背景下参加非学科培训能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吗?——基于6省30县(市、区)的调查

    付卫东;陈安妮;

    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视角出发,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研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泛精确匹配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参加非学科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融入、亲社会行为和情绪调节能力,但只对初中生的集体融入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初中生人际交往、集体融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存在城乡异质性,对集体融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存在留守与非留守的组间异质性,此异质性在小学生样本中不存在。因此,建议在后“双减”时代非学科培训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应以学生为本位,注重非认知能力的持续发展,采取针对不同学段的差异化策略和对弱势学生的补偿性策略;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引导家长理性选择非学科培训,注重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个性化。

    2024年01期 v.40;No.177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双减”政策何以有效落地?基于“任务-主体-结构”的政策文本分析和对S省的调查

    杨燕;

    聚焦“双减”政策何以有效落地问题进行了两个新尝试。一是在研究范式上,从应然逻辑、实然状态和必然进路三个层面回应。二是在分析框架上,融合政策执行过程相关研究和结构化理论构建了突出目标导向、强化结构分析的“任务-主体-结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更契合我国复杂的政策执行环境。基于对“双减”政策文本和S省的落地实践分析发现:第一阶段的落地过程呈现出“运动式”治理的特征,但实际执行结构、落地条件和落地成效在内涵上远未达到设定目标。建议着力推动向“动员式”转型,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总抓手,有效回应家长对政策的价值需求。

    2024年01期 v.40;No.177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教育评价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实施成效与完善之策

    薛正斌;李昊敏;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了地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该政策实施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提高了乡村教师的留任意愿,促进了城乡教师交流,提升了乡村教师培训效果,提升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乡村教师队伍,有效提升了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管《支持计划》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存在政策文本缺乏科学合理性、政策制度体系不完善、政策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支持计划》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督查机制等,以确保《支持计划》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2024年01期 v.40;No.177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高等院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基于我国医学院校的实证研究

    石泽华;李春青;吴红斌;

    高等院校的增值评价是改进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2021年我国医学生培养与发展调查数据和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水平测试成绩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效能进行了增值评价。研究发现,院校质量本身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基于零模型和增值模型采用经验贝叶斯方法估计的高校效能的分析结果显示,代表传统结果评价的零模型与增值评价的模型估计出的高校效能仅存在中度相关。最后,通过联合多层线性模型的跨模块一致性分析表明,院校质量对学生不同模块的学业成就影响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增值评价的研究视角的政策启示。

    2024年01期 v.40;No.177 65-7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

  • 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回顾与前沿

    曹宇莲;

    教育经济学学科兼具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其科学属性使得定量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证研究可信性革命和大数据驱动的挑战与机遇下,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不断更迭。本文首先回顾了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从传统计量经济学到因果推断的发展历程;接着介绍了前沿的机器学习和结构计量模型的原理、优劣势及其在教育经济学中的运用。本文有助于教育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了解定量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和最新动态,拓展定量研究工具和思路,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

    2024年01期 v.40;No.177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研究生论坛

  • 新发展阶段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教育何为?

    陈佳薇;

    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是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教育服务对象、内容、过程与效益均鲜明彰显着教育的公平性、公共性、普惠性、共享性等内在属性,深刻蕴含着新发展阶段教育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的理论内涵。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要紧扣新发展阶段教育服务需求,挖掘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知识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价值,澄明教育促进人力资本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美好生活建设、高水平共同富裕等价值向度。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新发展阶段,教育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理应遵循以红利释放机制作为动力源泉、以融合发展机制凝聚整体合力、以结构优化机制拓展重要渠道、以政策调整机制保增总体效益等行动原则,主要通过优化共享发展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健全多位一体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创设普惠全纳的教育服务供给系统、构建全域覆盖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等路径来实现,以期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4年01期 v.40;No.177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下载本期数据